参展热线

电话:0579-85415333

客服热线

电话:0579-85415444

广告服务

电话:0579-85415525

酒店预订

电话:0579-85415888

展品寄存

电话:0579-85415568

本地要闻

义乌传统炭精画,往昔繁盛,今日寂寥

来源:中国(义乌)文交会 作者:文交会 发布时间:2016-07-27 收藏】 【打印】 【关闭
炭精画,又称“炭画”、“炭像”,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一种,不仅适合于制作巨幅人物、花鸟、山水画,还具有绘制人像的实用性,以“细腻动人、层次丰富、永不褪色”等特点受到民众喜爱。在义乌,曾经也有过辉煌的篇章。
近日,在赤岸镇朱店村发现一幅民国二十六年的炭精画画像。据发现者之一、赤岸镇政府工作人员徐挚挚称,这是义乌最早的炭精画画像。那么,这幅画像到底是什么来历,有什么故事?炭精画在义乌有着怎样的发展历程?让我们一起去寻找。
胡循海是朱店村一个普通村民,继承了祖上传下来的老屋。房屋虽说经过修缮,但仍然保持着原来的面貌,老木墙、老木门、老木窗,静静地立在老地方。
老屋正堂的木墙上挂着一幅老人的画像,也就是义乌人俗称的“容像”。画中老人栩栩如生,目光祥和,眼睛直视前方,眉毛浓淡有致、粗细分明,额头上自然分布的皱纹,发际线的弧度清晰可辨。人物穿着考究,缎面质地的对襟大褂,绣着象征吉祥的对称图案。可以说,既具有相片的生动逼真,又涵盖了艺术作品的美感和立体。
画像左侧落款为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赤岸柏峰山人杨桂松绘。“画上之人叫胡泽益,是我的爷爷,当时在朱店做木材、菜籽等小生意。”胡循海说,爷爷这幅画像是杨桂松以朋友名义赠送的,当时还有一幅字,是和画一起送过来的。文革期间因家庭困难就把字卖了,卖了170元钱,在那个年代已是一份不菲的收入。
关于绘画者杨桂松,记者经过多方打听,找到了他的儿子杨柄彰,现住在赤岸镇老街父亲留下的老屋内。老人今年已经91岁,耳有些背,说话也含糊不清。据老人回忆,父亲毕业于1912年创立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之后便开始他的美术教学生涯,先后在义乌中学和浙江省立金华中学任课。父亲的一生都是和作画相依相伴的,从学校退休后,就在赤岸老街开了一家画店,在当地颇有知名度。可惜的是在艺术方面,他未承袭父亲的一丝一毫,而是当了一名语文老师。家里父亲的画也在文革期间四处流散,手上一幅也没保存下来。
同行的冯文栋,是杨柄彰老人的学生。他说,以前老义中那里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义乌中学第一任校长朱式欧的头像,就是杨桂松老师用炭精画的形式刻的。可惜文革期间被毁了。
胡泽益是个木材商人,杨桂松是个美术老师。一个常年在市井间奔走,一个整日在画室里钻研,并非同乡人,年龄也相差几十岁,从各方面看都不太有交集,杨桂松却给胡泽益赠送了这样一幅容像。以前的人观念里生死大过天,死是生的另一种形式,能赠送“容像”的朋友,一定是颇为交心的朋友,而且此幅画像描绘精细,一看就是耗费心血之作。
冯文栋看到此画也感叹道:“这幅画可比老义中石碑上朱校长的画像精致多了,两人的友情肯定不浅。”可惜随着时光的流逝,当时这段友谊的见证者已不可寻。儿女们因为年幼,记忆也仅限于朋友这一层面。这幅画像下的忘年之交只能隐匿在往昔的时光之中。
炭精画,是一种以炭精粉作为颜料,用特制的毛笔、水粉笔、油画笔、炭画铅笔、药棉、橡皮擦等在绘画纸或水彩纸上进行绘画的中国民间美术艺术形式。
炭精画历史悠久,来源于国画,又区别于国画,具有更强的立体感、层次感和细腻感。炭精画是集艺术和实用性于一体的独门画派,又兼收各长。
炭精画中最流行的还是肖像画。1839年,也就是摄影技术公布于世的第二年,摄影由外国人陆续以多种途径传入中国,使人们见到了人像、景物高度还原的神奇魅力。但当时的摄影活动仅仅局限在上层阶级且处在技术上的完善、发展阶段,普通老百姓很难接触到。于是民间一些画师就利用炭精画细腻真实的特点,开始在市井间推广炭精画的艺术表现形式。由于炭精性状稳定,有较强的附着力,因此可以永不褪色,完整地保存较长时间。炭精画同时也可修补照片上的漏洞,不管是残缺破损或是变色模糊的照片,只要是经过炭精画艺术的加工处理,便能修复、还原。这些特点都是其他绘画艺术无法比拟的,因此炭精肖像画在大城市中风靡一时。
当然炭精画也不仅仅局限在下里巴人,不少绘画大师也在自己的创作中融入了炭精画的画法。民国时期著名年画大师郑曼陀也擅长画炭精肖像画,并且在创作月份牌广告画时,创新了炭精画的绘画形式。郑曼陀是第一个用炭粉和水彩颜料相结合画月份牌广告画的杰出画家。
上世纪80年代是炭精画艺术的黄金时期,各地都有一些专门的炭精画培训机构。那时炭精画在义乌也是风靡一时,随处可见背着工具、走街串巷的艺人,专门的画馆在街头小巷也都有分布。然而现在提起炭精画,老一辈人会泛起一阵模糊的记忆,新一代人则所知者寥寥无几。
“我妈妈徐冰雪是专门从事炭精画创作的老艺人,80年代在贵州一培训机构当老师。我丈夫周洪刚在90年代也是从事炭精画绘画的,他还专门跑到外地去拜师学艺。”说起炭精画,从小受到熏陶的徐挚挚如数家珍,“那时很多人专门找上门来求画,当时收费标准,A4纸大小的花鸟、山水画,一张60-100元,容像画要贵些,一张在100-200元之间。”
赤岸镇新屋村现年73岁的老艺人王瑞友对炭精画的技法则完全没有进行过系统性的学习,他是自己一路摸索一路碰撞,踏入炭精画艺术世界的。包括之后的油画、山水画都是自学,可以说炭精画作为一块敲门砖为他打开了美术世界的大门。
说起对炭精画的创新,农民画家吴广巨最有发言权。他现在城区开了一家照相馆,平时除了拍拍照片,还帮一些老顾客画炭精肖像画。
在吴广巨读小学时,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义乌老艺人龚红焦绘制炭精画的过程,便深深着迷了。因当时家境贫寒,社会上也很少有公开的学习资料,刚开始便遭遇自学无门的困境。机缘巧合,当时有个油漆工到村里干活,手上恰好有这样一份学习资料,看小吴广巨对这门艺术如此渴望,便送给了他。这本书为吴广巨打开了炭精画的神奇世界。此后他辗转东阳、义乌苏溪等地进行自己的绘画事业,对这门艺术不断发扬光大。
近年来,他总结自己二十多年的炭精画绘画经验,自创一种新的画法——— 手工喷笔肖像艺术,以炭精画的擦笔画法为基础,融入美院派专业的虚实构图关系和时代审美观,利用水墨和喷枪进行绘制。此画法更适宜于绘制巨幅画像,改进了传统炭精画因笔触太细很难绘制大型画作的局限。吴广巨说;“用手工喷笔绘画出来的肖像画在市场上十分抢手,价格也上涨不少。”
如今,义乌炭精画发展同样面临着传承人的问题。当今生活的快节奏,使人们更倾向于选择简易便捷、方便实惠的照片来记录自己的生活。耗时长、收费相对较高的炭精画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愿意学习和从事它的人也越来越少,老艺人想要传承这门艺术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提起传承人,王瑞友老人说:“只要有人来学,自己一定无偿教。”短短十三个字道出了多少老艺人对炭精画艺术的坚守。(来源:义乌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