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的“中国造”
来源:义乌经济网
作者:文交会
发布时间:2006-08-17
【收藏】 【打印】 【关闭】
米盖尔的太太是去年下半年刚去的非洲佛得角,正在首都普拉亚(Praia)张罗着一家以经营服装、鞋为主的杂货店。
28岁的米盖尔其实是土生土长的温州人。“十年前我用了几分钟就决定去非洲做事情了。”米盖尔说。
“我很快发现即便是两个尺码不一样的一双鞋子,在非洲也能卖出不错的价格,竟然还能收回成本。”米盖尔耸耸肩说,“这个很正常,在非洲太普遍了。”
中国小百货生意人
现在的米盖尔仍在中国国内搜集商品。
“这段时间中国商家差不多都回来了。”米盖尔这次在国内待了三个月,这几天他正在浙江义乌最后搜罗着各类价廉物美的圣诞礼品。“从中国发货到非洲起码要两个月的时间,这时候已经差不多了。”
早年,从义乌进货的漂亮圣诞靴只有3元钱,等运到非洲市场,光景好的时候能卖到30多元。因此不少中国商人纷纷将扣子、皮包、灯泡和插座之类的日用消费品运往非洲各个国家,然后再以相对不低的价格批发给当地商人。米盖尔称,在非洲的普通中国生意人家,每月赚上万元人民币问题不大。
几内亚比绍中国援外项目组的陈小姐介绍,非洲的日用产品还是中国产的居多,“不过多数是由黑人商贩从在非洲的中国商家进口。”
米盖尔现在的公司除了军火、药材之外全部都在经营范围里。在他看来,在非洲中等收入以下的人80%穿的是中国货,中等以上的有30%用中国产品。
恶性竞争之乱
虽然中国商品在非洲颇受青睐,但占据非洲50%市场的中国货正遭受着当地的抵制。
由于非洲市场盈利可观,大量的中国商人涌向那里。
“大家都往一条路上挤,一块钱的东西经常会被削到两毛钱。”米盖尔上半年不得不把一批卖不掉的衣服毁掉。“我不得不把那些衣服全部用剪刀给剪碎了,如果剪成一半,一些恶意的顾客也许会拎着另一半上店里要索赔呢。”
因为中国生意人之间的低价竞争策略,米盖尔这几年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市场被搞成一团糟,甚至有些从中国进口的东西卖得比在中国还便宜。
“中国那么多的便宜货进来,量又大,当地工厂无法做到,造成很多人失业。”米盖尔雇用的当地女工诺姆扎莫抱怨说。
尽管如此,米盖尔所在的佛得角有60%的劳动力在国外尤其是在欧洲打工,虽然剩下的是老弱妇幼,但口袋里却多
的是美元。米盖尔坚持留在这里,“但服装百货的日益增多难免陷入恶性循环,搞不好又要赔钱,眼下电器市场效益看似不错。”约翰内斯堡贸易专家彼得·杜坡曾分析,不少人批评中国工业品进入太多,对当地工业构成威胁,但那是非洲的问题,而不是中国的问题,进口增加对消费者有利,增加了购买力。
能讲中文的是高收入人群
2000年至2006年初,中非贸易额增长了近3倍,去年的增幅达到36%,总额达到397亿美元,赴非洲旅游的人数增长一倍,达到11万人次。尤其在南非登记注册的中国人就有好几万。
只是由于很多非洲国家至今仍禁止移民,而且对商品零售业也未能放开,很多中国人在非洲待不长久,“很多人过去只是做一个跳板去欧洲。”
但是非洲国家在旅游方面,正在加大攻势。“许多埃及的旅游产品,或者宾馆的接待都已经出现了中文的字样。”当地官员说,能讲中文的当地居民在非洲国家绝对算得上是高收入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