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展热线

电话:0579-85415333

客服热线

电话:0579-85415444

广告服务

电话:0579-85415525

酒店预订

电话:0579-85415888

展品寄存

电话:0579-85415568

产业财经

借力金融,文化产业2015能否“快跑”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文交会 发布时间:2015-02-15 收藏】 【打印】 【关闭

  业界有人士认为,中国正朝着全球第一大文化金融市场的目标前进——国际资本正提供展开全球性文化贸易的机会,各地政府正面临产业转型,文化产业成为政策优惠的重点,机构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已成潮流。中国的文化金融创新正受到国家重视,处于地方政府大力支持、社会资本涌入、国际资本渗入的关键发展期。有的业界人士甚至断言:在金融的助力下,2015年将是文创产业腾飞的元年。近日,对话国内文化金融领域专家,对于未来国家将着力的重点和尚处于“被忽视”的一些关键环节给予解读和呼吁。

  2015文化金融六个“前沿”

  2015年,由政府层面推动重点解决的文化金融方向大致有6个:一是促进小微企业融资的政策会进一步深化和细化;二是国家确立了新兴产业战略引导基金,代表了国家层面对新技术、新业态的跟进和支持;三是全国各地的文化金融试验区会有一个明确的拓展;四是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应会正式列入国家视野进行引导支持;五是推动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等,可能会有一些细则性文化来予以激励;六是文化创意类的互联网金融会有一个跨越式发展,国家应会顺应该领域的发展,推出相应的监管措施。

  第一条不用说,文化企业在小微企业里占据很大比例,融资需求急需得到解决。比如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加大“定向降准”力度,对符合一定条件的银行降低准备金率,同时扩大支持小微企业的再贷款和专项金融债规模。货币供应在未来一段时间可保充足,对小微企业融资也是有好处的。

  今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总规模400亿元的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虽然还没明确投向,但文化无疑是战略新兴产业之一。

  由去年开始,全国各地政府在自行探索设立自己的文化金融试验区,今年应有望由文化部、央行等机构进行认定和“正名”,树立一套规范标准,以确保其切实发挥带动地方文化产业的目的。

  特色文化产业将纳入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扶持范围,今年,针对入选特色目录的文化企业的扶持将进一步深化。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十八届三中全会都谈到了文化资源包括事业型文化企业和金融资本的融合问题,推动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文化建设,成为近几年的热点话题。比如博物馆等非营利性文化设施如何引入社会资本来共同建设?在国际上,对营利性机构和非营利性机构区分得很严格,后者一方面有国家资金扶持,对于参与投入的社会资本,西方国家也会有一些经济杠杆的激励如所得税抵扣等。从国内现状看,只有投身于公共文化建设的少数国有基金会能够获得减免,未来应“国民”一视同仁。

  今年,文化创意类的互联网金融会迎来一个跨越式发展。2013年是互联网金融元年,2014年虽然表象上增速很快,但以众筹网站为例,大多都陷入商业模式不清楚、举步维艰的状态。这个领域的发展大趋势是不会改变的,今年预计会进入整合期,同时会明朗化,国家政策层面也会正式对文化众筹等给予支持或引导。个人认为,目前国家一些针对文化项目的资金补贴,可以通过众筹平台来进行,等于是政府购买众筹的服务。这些项目在申报的环节,就可以在众筹上晒一晒,接受一下百姓的投票,作为后期进入专家评审的必要条件,这样财政跟进时也更为理性。一些公有基金、政府扶持资金的投向也可以通过众筹平台进行通告、公示、接受社会的监督,起到一个阳光化的作用。

  加速完善创业及投融资环境

  文化与金融的对接问题以及国家、行业该努力的方向,其实也就是金融的几个基本面:融资、投资和投行功能等的完善上。

  融资环节不讳言,目前银行撬动的文化融资份额很小,基本都是服务一些大集团或国有企业,根本谈不上惠及小微企业。在小微文化企业的融资上,比较活跃、发挥较大作用的是众筹。我一直在呼吁,国家应该把直接补贴到文化项目上的专项资金改成对银行贷款的担保资金,银行对文化项目进行信用和风险评估后,对于风险偏离的部分,由国家资金出面主动降低银行的风险敞口,这样国家出动几亿元的资金也许就可以撬动几十亿元的银行贷款。

  政府肯定会继续促进小微企业的融资,整体上看如新三板等有利局面也在不断出现。但目前国家应该重点放在完善监管措施和配套环境建设上面。比如众筹是公认的非常适合文化产业的,国家可以把众筹平台的进入门槛降低一些,但相应监管严格一些。只要事前、事中、事后足够严格,做到杜绝金融欺诈,那么对于有利于创业和融资的社会性机构应更宽容一些。

  文化业界也在进行洗牌。去年文化类的并购资金高达1600亿元,这是很惊人的,一方面并购驱动力来自民间,另一方面是在资本市场,先行上市的文化公司、国企、实体公司等自身有产业转型的需要。可见,目前国内对文化产业尤其是互联网平台上的文化产业,投资热情是非常高涨的,其中部分力量来自于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支持下的当地龙头性国企的跨界或转型,比如上海新民、文汇两个传统传媒集团进军新媒体的例子。

  总体上看,文化投资和创业的主要推动力还是在民间。因此,政府除了改善融资环境,还应更加降低民间的创业门槛,完善创业环境,政府甚至可以和社会资本共同设立资金,资助创业型公司。

  文化金融未来舞台在国际

  中国一直是间接融资占比较大,这与国际上主要通过直接融资获得资金的情况不同。我在很多地方调研时了解到,银行在向文化创意类企业放贷时有明显的局限性,因此,国家应该更鼓励开拓非银行类的直接融资途径,比如债券等。

  国家推进文化金融,今后方向应当是深入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和指导细则。目前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发达城市的金融配套服务较齐全,应发动社会力量等一起来建设,鼓励专业机构来做专业的事。比如影视、演艺、艺术品,不同的文化门类经营特点是完全不同的,应鼓励出现细分化的金融服务。

  未来,金融业会在支持中国文化企业对外投资和贸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金融从来是和贸易配套的,尤其在国家重点推进的服务贸易领域,未来国内文化企业和国际上的金融合作会越来越频繁。从美国的经验来看,进行国际性项目合作、跨国并购时美国公司都倾向于采用国际化融资的方法,吸引国际资本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国内资本的不足。最近上海做了一项研究,怎么评估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指标是跨国型企业和跨国型金融机构的占比,目前只有北京、上海两个城市入选。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国家应加快让更多城市纳入国际金融合作网络中去。

  这方面,上海作为较具国际化格局的一个城市,去年出现了很多新气象。比如沪港通,比如在自贸区内推进的投资便利化、自由化。在自贸区这个领域内,一些文化活动、文化贸易以及其中涉及的信用评估、担保、税收等操作细则,都被“倒逼”着强化了和国际的接轨。但随着投资贸易国际化、自由化的推进,政府应保持中立立场,这个问题也应引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