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579-85415333
电话:0579-85415444
电话:0579-85415525
电话:0579-85415888
电话:0579-85415568
2011年是上海文化产业“十二五”发展的起始之年,上海积极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重要方针,贯彻九届市委十六次全会关于“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要求,加强规划指导,完善推进机制,深化产业融合,优化空间布局,实施重大项目,形成全市合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格局。2012年是上海文化产业落实“十二五”规划、加快创新发展的重要一年,上海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的重要部署,贯彻市十次党代会关于“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切实增强城市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要求,贯彻国家战略,提高发展能级,扩大国际影响,提升城市功能,深入培育环境,坚定走好文化产业“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之路。
为了让社会各界了解2011年和2012年上海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上海市文化事业管理处和上海文化研究中心研究撰写了《2012: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本报告主要分析2011年上海文化产业的基本数据[1]和总结2012年上海文化产业的重要进展,并展望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未来愿景。
一、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产业规模持续提升
2011年,文化产业实现总产出3798.69亿元,增加值1098.97亿元,比2010年增长11.1%,文化产业增加值占上海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73%。
图表一:2005-2011年上海文化产业总产出、增加值基本情况
年 份 |
文化产业 总产出 (亿元) |
文化产业 增加值 (亿元) |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 |
文化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
2005年 |
1686.99 |
509.23 |
5.51% |
13.2% |
2006年 |
1904.65 |
585.93 |
5.54% |
13.4% |
2007年 |
2348.84 |
700.60 |
5.61% |
16.4% |
2008年 |
2687.64 |
782.54 |
5.56% |
11.0% |
2009年 |
2882.44 |
847.29 |
5.63% |
9.5% |
2010年 |
3335.44 |
973.57 |
5.67% |
10.5% |
2011年 |
3798.69 |
1098.97 |
5.73% |
11.1% |
数据来源:上海市统计局。
(二)主要领域稳步发展
2011年,上海文化产业实现了规模和质量的同步提升,文化产业核心层及文化服务业继续保持两位数增幅,文化相关产业呈现重新上扬态势。2011年上海文化服务业增加值与文化相关产业增加值之比继续保持7:3,上海文化产业的结构不断优化。
图表二:2011年全市文化服务业增加值构成情况
数据来源:上海市统计局。
2011年上海文化服务业增加值为782.57亿元,主要领域均有发展。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业增加值合计为92.36亿元,同比增长1.8%,相比2010世博年31.5%的高速增长有所放缓;广播、电视、电影服务业增加值为72.55亿元,同比增长35.1%,超过2010年17.7%的增幅,实现爆发式增长;文化艺术服务业增加值为30.76亿元,同比增长15.0%,超过2010年12.1%的增幅,继续保持了两位数的快速发展;网络文化服务业增加值为172.65亿元,同比增长14.0%,超过2010年10.6%的增幅,重拾上升势头;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增加值为209.78亿元,同比增长21.8%,超过2010年10.0%的增幅,实现增幅的快速上扬;其他文化服务业增加值为204.46亿元,同比下降4.8%,其主要构成广告和会展业在2010年受世博会带动实现跨越式发展后,发展速度回归平稳。
2011年文化相关产业依托“文化科技融合”、“推动文化装备制造业发展”等有利契机,在2010年增幅放缓的情况下逆势上扬,实现增加值为316.4亿元,同比增长13.2%。其中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增加值为172.78亿元,同比增长14.6%。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销售增加值为143.62亿元,超过2010年9.6%的增幅,增长步伐加快。
综上所述,上海文化产业总体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不仅文化服务业增幅明显,在后世博时期继续显示了强劲的成长活力,同时文化相关产业的发展也趋于回暖,转型升级效果显著。2011年文化产业的快速成长为实现“十二五”时期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图表三:2008-2011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情况
|
2009 |
2010 |
2011 | |||
行业 |
增加值 (亿元) |
比上年增长 (%) |
增加值 (亿元) |
比上年增长(%) |
增加值 (亿元) |
比上年增长(%) |
总计 |
847.29 |
9.5 |
973.57 |
10.5 |
1098.97 |
11.1 |
文化服务业 |
549.18 |
13.4 |
703.29 |
22.9 |
782.57 |
10.3 |
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 |
65.68 |
14.3 |
89.94 |
31.5 |
92.36 |
1.8 |
广播、电视、电影服务 |
43.41 |
6.4 |
53.22 |
17.7 |
72.55 |
35.1 |
文化艺术服务 |
22.71 |
5.2 |
26.52 |
12.1 |
30.76 |
15.0 |
网络文化服务 |
130.29 |
19.9 |
150.16 |
10.6 |
172.65 |
14.0 |
文化休闲娱乐服务 |
149.00 |
16.3 |
170.71 |
10.0 |
209.78 |
21.8 |
其他文化服务 |
138.09 |
8.2 |
212.74 |
47.9 |
204.46 |
-4.8 |
文化相关产业 |
298.10 |
3.3 |
270.28 |
-12.4 |
316.4 |
13.2 |
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 |
189.76 |
-3.5 |
146.58 |
-24.9 |
172.78 |
14.6 |
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销售 |
108.35 |
19.1 |
123.70 |
9.6 |
143.62 |
11.5 |
数据来源:上海市统计局。
(三)文化贸易保持顺差
2011年,在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及本市总体贸易形势严峻,但上海文化贸易依然保持了逆势上扬态势,实现稳步增长,成为本市服务贸易发展的亮点之一。按照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口径,2011年上海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166.2亿美元,同比增长10.9%,进口65.9亿美元,增长24.4%,出口100.4亿美元,增长3.5%,实现贸易顺差34.5亿美元。其中,核心文化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19.4%,高于平均水平8.5个百分点。文化用品和设备、广告和会展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出版物和版权服务成为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2011年,本市文化用品和设备进出口137.6亿美元,同比增长9.9%;广告和会展服务进出口20.7亿美元,同比增长19.3%,是本市文化服务贸易顺差最大的来源项目;其次是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出版物和版权服务,贸易额分别为3.7亿美元和3.1亿美元,同比增长1.8%和3.6%。网络文化服务、电影和版权服务成为出口增幅最快的产业门类,网络文化服务出口同比增长了7倍左右,电影和版权服务出口分别同比增长192%和114.9%。美国、日本、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是上海主要的文化贸易伙伴,占全市文化贸易总额比重达到近50%。2011年,上海文化贸易保持了推动文化产业核心内容走出去和发展国际文化服务贸易方面的持续活力,为提升文化产业国际影响力,为本市加快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贯彻国家文化战略,主动对接国家项目
上海文化产业服务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制订和推行,不断加快探索和改革创新步伐。
1、积极贯彻国家文化战略。围绕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国家战略和《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文化产业发展方针,文化产业渐成上海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上海文化产业贯彻实施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文化科技融合创新、文化消费市场培育、文化“走出去”等国家文化战略的步伐不断加快。上海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态势明显,园区总建筑面积突破27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超过8200家,从业人员约达16万余人。多种所有制文化企业共同发展,民营文化企业发展迅猛,盛大网络、淘米网、东方财富网、土豆网、蜘蛛网、PPTV等一批企业表现优异,国有文化企业集团发挥骨干引领作用,以东方传媒集团为代表的上海国有文化企业着力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和国际国内市场拓展。在全国率先发布《上海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12-2015)》,推动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文化市场环境氛围不断改善,购销两旺,高新科技的运用推动文化消费样式不断创新,时尚和流行促使文化消费热点不断涌现,诸多门类市场消费总量的纪录不断被刷新,文化产品出口也稳步增长,实现了图书、演艺、影视、游戏等多品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
2、全面推进部市合作机制。依托“部市合作”这一国家指导地方发展、地方服务国家战略的创新举措,紧紧依托并配合深化部市合作工作机制,推动上海文化产业纵向深入发展。上海与文化部合作,以上海为“码头”,探索重点文化出口领域业绩奖励、文化“走出去”资源库建设、海外市场和渠道拓展、出口便利化措施执行、优秀外向型产品和企业海外经营扶持等工作试点,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探寻重大举措和有效途径。上海与广电总局合作,以上海为“实验基地”,探索信息网络这一技术先进、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文化传播渠道在推进文化产业特别是以网络视听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业态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上海与新闻出版总署合作,以上海为“试验田”,把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作为新闻出版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着力点,探索新型商业模式,鼓励体制机制创新,支持核心技术标准和关键技术研发,促进产业链融合,聚焦重大项目建设,为上海新闻出版产业繁荣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聚焦国家文化产业项目。为了推动文化产业在更高的战略层面形成规模增速、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等系列效应,上海坚定不移地以国家级文化产业项目的落地建设运营为抓手,面向全国文化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服务。上海坚持实施重大项目带动和产业集聚等国家战略,先后建设了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国家音乐产业基地、中国(上海)网络视听产业基地、国家绿色创意印刷示范园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等一批产业门类集聚、功能定位明晰、政策效应聚焦的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在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业态孵化培育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上海发挥作为金融中心的功能和作用,大力推进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东方惠金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平台等要素平台建设,上海文交所已上升为国家级专业文化产权交易平台,为全国文化企业建立了投融资多元化新渠道和产业资本退出通道,东方惠金发起创设了首个在国家发改委备案的文化产业基金——“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上海坚持在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下,优先发展对全国文化产业转型发展具有示范效应的国家级项目,上影集团、美影厂、今日动画等企业连续多年专注于一批内容创意、技术改造和模式创新的文化产业项目建设。
(二)推动行业深化融合,不断提升产业能级
上海持续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金融、贸易等行业的深度融合,推动了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为文化产业注入了新的动力,提升了文化产业的竞争能力,同时通过融合也为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1、文化科技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2012年,根据中央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上海建立了由市委宣传部、市科委牵头,市政府相关部门参加的市文化科技融合联席会议制度,推动统筹协调、决策部署全市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重大规划和重大项目。贯彻国家和上海科技创新大会精神,上海在全国率先召开全市文化科技融合推进工作会议,发布《上海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12-2015)》。5月,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被科技部、中宣部等五部门命名为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上海通过打造动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多媒体公共服务平台、数字内容公共服务平台等一批国家级、市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持续支持数字展览展示、分布式渲染、数字内容创作和版权保护等一批文化科技项目攻关,持续支持文化产品在创作生产、传播和展示等环节的一批共性关键技术突破创新。积极引导文化企业自觉运用科技助推转型升级,百事通、文广互动等项目成为“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土豆网、PPTV、水晶石等一批拥有“专精特新”特点的企业在网络视听、网络资讯、动画制作等领域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批具备影响力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文化科技企业不断涌现。上海启动了文化装备产业集聚区的规划研究工作。科技在不断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的同时,也为自身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开拓了广泛空间。
2、文化金融融合,为产业发展注入动力。金融业与文化产业对接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必然要求。编制《上海推进文化和金融融合发展行动计划》,通过鼓励银行加大信贷引导力度、扶持文化产业融资担保机构、建设“文化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库”、搭建金融与文化对接的信息平台等举措,不断深化文化与金融融合发展。据上海银监局统计,至2012年6月末,上海银行业文化产业贷款余额达118.07亿元,比年初增加16.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39.68亿元,同比增幅50.62%,增速快于其他各项贷款41.47个百分点。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文化产权交易平台,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努力探索创新,启动编制《上海文化产权交易市场发展三年行动计划》,3月成立北京总部,与上海国际电影节等九大文化会展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创新文化企业股权、版权等交易方式。作为全国首家专门从事中小文化企业担保服务的专业机构,上海东方惠金文化产业担保公司针对中小文化企业特点开发了“软性反担保条件”为主的八类担保产品,为文化企业提供担保贷款接近3亿元。作为全国首个私募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连续投资了星空中国、人人网、东方梦工厂等项目,开创了金融资本与文化产业紧密合作的共赢模式。由海通证券发起的上海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正式成立,成为中国证监会批准设立的全国第一家券商直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不断进入文化产业领域。2012年,民营影视文化企业上海新文化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国内成功上市,成为本市首家民营影视制作上市企业。目前,在沪文化企业已有17家上市。金融业成为上海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而文化产业对资本的渴望也为金融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3、文化贸易融合,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依托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上海坚决贯彻国家的文化“走出去”战略。全市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连续保持多年顺差,上海有39家文化出口企业和8个项目被商务部、中宣部等六部委认定为2011-2012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文化贸易正越来越成为当前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内容。2012年,国家对外文化贸易联席会议及办公室正式成立,正式发布《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上海)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全国首家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发展良好,推动了艺术品保税展示交易、文化设备保税租赁、文化服务外包等文化贸易新业态的探索发展。2012年基地前三季度年贸易总额达12亿元,前三季度税收贡献达6800万元。目前,上海已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数字娱乐等领域集聚了一批具有较强“走出去”能力的文化企业。此外,上海文化产业与旅游、会展等领域的融合也日趋紧密,其带动酒店、餐饮、零售等服务业发展的作用也日益显著。文化产业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休闲娱乐生活方式,加速上海城市文化氛围的形成,不断提升上海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的魅力。
(三)参与国际合作交流,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上海文化产业自觉参与国际合作交流,在国际化合作分工中不断吸纳、集聚、储备参与国际文化贸易的资源要素,提高了竞争能力。
1、完善国际合作交流机制。在文化产业取得“内生性”增长和文化企业经营能力大大增强的基础上,上海始终关注国际消费市场的变化、逐步改变了以往国际间文化合作交流以非营利形式为主的局面,逐步探索建立起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并重互补的格局。世纪出版集团2011年出版《中国震撼》一书,累计印数超过60万册,繁体版、英文版均出版,该书对于国外更好地认识中国发挥了积极作用。新闻出版发展公司与拉加代尔集团达成战略合作,通过拉加代尔集团在北美、欧洲、亚洲和大洋洲等地区的销售网络,在全球销售中国图书、杂志等文化产品。《时空之旅》天天演发展就地出口创汇新业态,目前累计演出超2700场,票房收入超2.85亿元,其中70%为外汇收入。百视通推动IPTV技术和经营模式向法国、印尼等国家的输出。按照国际市场规律和需求,逐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网络文化版权出口、文化娱乐软件服务外包、网上游戏娱乐服务出口等多种文化合作交流新形态,同时在国际文化合作交流的服务创新、信息咨询、展示推介、人才培训、政策试验等方面开展一系列探索。
2、构建国际交流交易平台。培育多年的上海文化会展节庆活动日益凸显国际化特点,上海已成为国内在新闻出版、电影电视、网络文化、演艺娱乐等多个文化产业领域都对应着一个或多个在国内外拥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品牌展会的文化大都市。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电视节、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CCG)、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Chinajoy)、中国上海书展、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海艺术博览会、上海国际印刷周、上海双年展、上海“设计之都”活动周、上海春季艺术沙龙等均已成为上海品牌化的国际性文化交流交易平台,文化产业展示和交易的功能越发突出。2012年第十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共有来自全世界106个国家和地区的1643部长片、上万部短片报名参加,电影节期间共30余万观众观摩电影,票房过千万。2012年第八届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CCG)展区总面积达30000平方米,海内外展商共308家,海外展商出展面积超过40%,参观总人次超过20万,展会交易总金额超过14亿元。2012年第十届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Chinajoy)吸引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49家企业,展出游戏作品达600余款,展出面积约为7万平方米。
3、推进产业项目国际合作。以中美深化经贸合作以及内地与台湾、香港地区建立更加紧密的经贸关系为契机,上海持续推进文化产业项目的国际化,突出国际文化产业项目的重大带动作用。以迪士尼乐园项目为主体的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全面开工启动,后世博区域随着中华艺术宫等项目的全面落成,为国际间文化产业项目合作提供了适合的载体,徐汇西岸文化走廊以东方梦工厂为代表的国际文化产业项目选址落地,临港地区由内地和香港资本共同投资开发的上海国际高新技术文化产业园区实质性启动,国际化策划、运作的文化产业项目以“扎堆”、“组团”的方式进驻上海。与此同时,近期完成规划的浦东陆家嘴前滩地区正着力引进以香港凤凰传媒等企业为主体的国际传媒港项目,上海文化产业在日益显现集聚效应、规模效益的同时,更表现出了国际化、前沿性的特征。
(四)优化综合服务功能,营造城市文化氛围
上海文化产业发展不仅提升了相关产业能级,更带动了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完善和城市文化氛围的营造,对上海的城市规划理念更新、区域发展战略优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1、带动世博后续场馆利用。世博会后会场遗址及建筑物的合理安排和使用是发挥后世博效应的决定性因素,上海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为后世博的场馆利用和区域转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多变的内部构造和持续引进的大型演出、电影和娱乐秀活动,使世博文化中心成为后世博初期最具“人气”的永久性场馆。中国馆华丽转身为中华艺术宫,成为海派艺术的集中展示和国际博物馆间艺术交流的中心,城市未来馆转型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原来的南市发电厂“重新发电”,上述两馆的开馆带动了上海文化艺术消费的热潮。随着上海儿童艺术剧场等文化设施进一步明确落户于世博园区,世博后续场馆利用由于文化产业的全面参与,体现出更加完备的综合服务功能,形成良好文化氛围,有利于整个世博区域的改造更加符合现代城市的规划要求和生活需要。
2、实现工业遗存保护开发。上海深刻把握传统工业衰弱转移和文化产业新兴崛起的产业发展规律,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工业衰败后以城市复兴名义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经验,在城市经济依然呈现高速增长态势的背景下,积极探索工业遗存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业厂房、仓库和大楼等进行改造再利用,为大量的小微型文化企业和项目的成长营造了发展空间,争取了宝贵时间。截至当前,上海全市已有政府命名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114家,其中以工业遗存改建而成的园区占多数。这些工业遗存的保护开发,使上世纪末期已经破败的工业建筑重新焕发生机,其中不少已成为上海城市的文化时尚地标和市容市貌的新亮点。工业建筑特殊的挑高设计、空间结构宽敞等特点,丰富了上海文化设施的设计感,使上海文化娱乐生活更加丰富,文化时尚气息更加浓郁,对上海文化创意企业和人才的聚集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3、促进产城融合能级提升。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上海率先遭遇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不匹配的发展瓶颈。上海大胆探索在城市郊区新城、高新技术开发区中融合文化产业建设,以文化产业特别是高智力的新兴文化业态为引领,带动产城融合能级提升。截至2011年,以位于上海城郊张江为核心的张江示范区已经形成文化产业总产值约达329.66亿元,其中动漫游戏产业总产值达128.78亿元,网络文化产业总产值达96.01亿元,与文化产业相关的高校、科研院所和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增多,专注于文化产业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信用贷款等各类金融服务机构也不断集聚,电影院、卡拉OK等文化娱乐消费场所也相继落成。文化产业发展推动了一大批高端技术人才在张江创业、在张江置业。位于上海城郊闵行紫竹高新区的中国(上海)网络视听产业基地通过集聚数十家在网络视听、游戏等方面处于领军地位的企业,有效实现了与周边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的产学研对接,充分利用高校知识溢出效应,带动区域功能和产业能级实现跃升。
(五)积极完善政策措施,产业环境不断优化
2012年,上海出台和完善了一系列政策举措,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海文化产业发展迎来了重大战略机遇期。
1、加大资金扶持力度。2012年,在继续提升电影、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网络视听、民营院团等领域专项资金的扶持效益基础上,上海在全国率先出台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扶持资金,对全市首批35家中小微、专精特实体书店资助500万元,扶持鼓励更多出版物发行企业走品质化、专业化、特色化之路。上海制定了《上海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财政扶持资金实施办法(试行)》,并于5月发布《2012年上海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财政扶持资金申报指南》。接受信息类、贸易类、技术类、版权/产权交易类和数字出版类等五个类型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申请资助,全市共有511个项目申报资助,经过评审程序最终133个项目获得资助,资助总金额约为2.95亿元。一批优秀项目脱颖而出,带动社会资本总计约为13.38亿元投入。各区县积极响应,纷纷出台了一系列配套资金政策和举措,市区两级产业推进工作得以全面推动,全市文化产业迎来良好发展机遇。
2、积极推动税改试点。2012年1月1日起,上海率先在全国进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广告服务、会展服务、商标著作权转让服务、设计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部分门类纳入试点范围,试点文化创意企业数量占全部试点企业比重接近1/4。2012年上半年文化创意企业缴纳增值税23亿元,占全部试点行业增值税收入的21.9%,试点总体取得良好效果。上海也紧抓税改试点机遇,积极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分工合作,加快了传统文化企业的转型发展,催生了一批充满活力的中小文化企业。
3、完善综合配套政策。2012年,上海文化产业的推进体制机制和各项政策举措得到进一步完善,形成“区县主体、部门协调、市区合力”推动产业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依托重点产业领域建立部市合作机制、区域合作机制、联席会议机制等进一步加强国家与上海、上海与周边以及本市相关部门间的合作联动,为完善产业发展环境发挥积极作用。在市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推动了产业统计、工商注册、财政税收、金融服务、知识产权保护、土地规划、进出口贸易等各领域的政策研究、突破和创新。4月完成并发布了《上海文化创意产业政策汇编》,服务广大文化创意企业知晓政策、用好政策。12月完成了《上海市文化创意产业重点人才开发目录》编制,提出要充分利用本市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集聚区资源,持续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训基地和若干实训基地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等。
三、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未来展望
展望2013年,上海文化产业将进入“十二五”发展的关键期,也将迎来更为积极的发展机遇和环境。一是党的十八大和市十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使全社会进一步对“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使命形成高度认同,这为全市文化产业形成全市发展合力、加快转型创新提供了良好环境。二是当前全球经济金融形势越发严峻,我国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越发迫切,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文化产业在“转方式、调结构”中的重要作用越发凸显,伴随后世博效应的不断放大,文化产业对其他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越发明显,将成为全市“十二五”时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三是伴随“智慧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文化和科技融合进一步提升,网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度越发紧密,为文化产业新兴业态的加速发展提供了越发优越的环境,文化产业提升改善人们生活方式和品质的能力将进一步增强。
基于上述趋势,面对“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关键阶段,上海文化产业必须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市十次党代会的精神实质,围绕加快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战略部署和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的发展目标,不断加快“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步伐,进一步深入贯彻国家战略,充分发挥部市合作机制,主动承接国家重点项目,加大文化产业服务全国的力度,在部分领域发挥国内示范作用;进一步加强文化产业与科技、金融、创意、贸易、旅游的融合发展,明确上海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分工定位,发挥上海文化产业在系统集成、示范、应用方面的作用,完善产业链建设,加快传统业态转型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业态,不断提升带动其他相关产业;进一步培育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土壤,加大产业开放力度,优化产业空间布局,针对产业发展瓶颈,面向各种所有制市场主体,不断完善产业政策环境;进一步发挥文化产业对城市功能提升的重要作用,使文化创意创新融入城市发展,促进产城融合,切实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创新文化走出去方式渠道,通过文化产品、服务、技术、资本的输出,努力传播中华文化,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市场资源配置,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力争使文化产业成为上海新一轮发展的重要支柱性产业,为全市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全面加快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上海市文化事业管理处
上海文化研究中心
201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