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展热线

电话:0579-85415333

客服热线

电话:0579-85415444

广告服务

电话:0579-85415525

酒店预订

电话:0579-85415888

展品寄存

电话:0579-85415568

产业财经

《2012: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

来源:东方文创网 作者:文交会 发布时间:2013-01-08 收藏】 【打印】 【关闭

  2012年,全市公共文化工作围绕落实“十二五”规划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目标,以市民公共文化需求为导向,注重资源均衡配置,注重服务质量的提升,力争实现服务设施向广覆盖、高效能转变,服务方式向数字化、专业化转型,服务产品供给向大循环、全社会拓展,服务大局、关注民生、惠及全民,推动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迈上新台阶。为了反映2012年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的整体情况,上海市文化事业管理处、上海文化研究中心会同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编写了《2012: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

  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持续优化

  近年来上海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对接需求,基本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截至2012年末,全市共建成公共文化设施:美术馆32家、公共图书馆238家;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120座;区级文化馆26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203家、村(居委)综合文化活动室5245家;工人文化宫(俱乐部)19家;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少科站、活动营地36所;可容纳200至1500人以上公共文化活动广场百余座;全市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基本实现“十一五”提出的打造“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的目标。上海将进一步优化网络设施功能布局,力争在人均文化设施享有面积等指标上趋近国际文化大都市标准。

  (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均衡发展

  重大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全面提速。中华艺术宫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10月1日起免费对外开放,成为上海市民欣赏、学习和交流文化艺术的高端平台。两馆的落成,标志着上海艺术博物馆体系已形成基本完整的格局,即上海博物馆展示古代艺术,中华艺术宫展示近现代艺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展示当代艺术。上海儿童艺术剧场改建工程、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刘海粟美术馆迁建、世博会博物馆、文艺活动中心等重要文化设施项目均于年内开工,将分别于2013年到2015年建成开放。与此同时,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朵云轩艺术中心、上海京剧院、上海交响乐团迁建、崧泽遗址博物馆等项目正加紧建设,有序推进。

  区域性公共文化设施开展新一轮建设。根据“十二五”规划要求,宝山区图书馆新馆、嘉定区图书馆新馆,闵行区群众艺术馆新馆,崇明县文化馆、图书馆新馆和美术馆等一批区县级文化设施在2012年纷纷建成开放。新馆在接待能力和服务功能上都有了全面提升,以便让更多市民更方便地享受高品质的阅读、文化和娱乐环境。此外浦东新区群艺馆、嘉定区文化馆新馆、虹口区图书馆乍浦分馆、静安区文化馆等一大批文化设施的新建与改扩建项目也在加紧推进之中。

  全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布局。2012年,上海市继续按照覆盖十万人口,步行15分钟路程标准,推进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拾遗补缺建设。结合全市市政规划、新市镇建设要求,加快推进大型居住区和域外农场的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功能布局,均衡配置全市社区文化设施资源。

  电子阅览室建设“补缺均衡、健全共享”。根据“补缺均衡”原则,今年全市新建社区信息苑10家。至此,全市17个区(县)220个街镇及行政村共建设379家东方社区信息苑和1669家东方农村信息苑。根据“健全共享”的原则,着力加强农民工电子阅览室建设。今年又在农民工集中地区稳步推进布点建设,新建并开放了嘉定区江桥镇太平村、马陆镇九州公寓、松江区的车墩镇高桥村、新桥镇新华公寓和闵行区莘庄工业区鑫泽阳光公寓5家农民工电子阅览室。

  部分公共文化场所实现WLAN覆盖。为配合打造无线城市,上海市政府加快无线局域网(WLAN)热点覆盖城市重要公共场所的建设。2012年,WLAN已覆盖上海市、区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和文化馆60余个,街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87个,覆盖后的公共文化场所,可为百姓提供一定时段的免费无线上网服务。

  (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功能进一步优化

  为适应社区百姓公共文化一站式服务的需求,2012年,本着资源共建共享的原则,上海市修订完成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基本功能配置标准》。新标准将“旅游信息服务点”、“百姓健身房”、“社区科普创新屋”、“东方书报亭”等更多功能嵌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不断丰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功能配置及服务内容。配合《新标准》的实施,上海市旅游局今年共在100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内,设置上海旅游e点通触摸屏(即“旅游信息服务点”),全方位涵盖旅游新闻、交通、美食、购物、公众服务等信息,成为居民出游好帮手。市体育局则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选点新建36家“百姓健身房”,年底全部建成开放。市科委已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完成26家“创新屋”的方案设计,预计明年5月全部建成。“创新屋”将为居民提供动手创造所需的工具及设备,让社区居民尽享创新乐趣。遍布上海大街小巷的“东方书报亭”今年也正式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东方书报亭将改变以往单一的书报刊经营活动模式,逐步转变成为集公益性服务和便民、利民服务于一身的“文化便民亭”。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快速推进

  根据中央部署、结合上海实际,上海从2011年开始创建国家和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2012年嘉定区和松江区作为市级示范区和项目分别通过验收。徐汇区作为国家级示范区建设也已完成各项指标,文化部将于明年对其进行验收。在创建国家和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的带动下,有力推动了上海各区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体制机制的创新。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体制机制不断创新

  规范日常运营管理机制。浦东新区政府加强与东方艺术中心合作,坚持东方市民音乐会社会化、专业化运作,规范各项管理机制,提升各项文化活动的专业化水准和艺术品质;宝山区形成了以“三大平台为载体,三支队伍为依托,九项机制为基础”的项目管理运行制度体系。

  建立多元经费投入机制。上海市财政每年投入100万元补贴示范项目创建工作,上海市文化发展基金会等也对示范项目进行资金扶持。同时,各创建单位建立项目多元经费投入机制,浦东新区“高雅艺术走进百姓的运作模式分析”项目积极吸引来自各方的资金,两年共投入宣传文化发展基金近6000万元,带动相关社会资金近3亿元。

  建立创建成果固化机制。各创建单位积极巩固创建工作成果,扩大创建工作受益面。宝山区创建了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坚持全年开放,使广大市民在“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举办之外的时间里能随时欣赏国际民间艺术,受益人数比过去大大增加。

  完善绩效评估及督导机制。推动各创建单位建立项目评估机制,依托政府各项资金的评审开展对示范项目创建工作的评估,将创建示范项目纳入“上海市大型文化活动绩效评估”系列。同时,上海对照国家创建标准,对示范区(项目)进行严格的市级督导。今年3月,国家文化部督查组来沪督查徐汇区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情况,对徐汇区创建工作给予“全优”的评分,宝山区“国际民间艺术交流平台建设”和浦东新区“高雅艺术走进百姓运作模式”示范项目也圆满达到文化部各项指标。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国家课题圆满完成

  为切实做好由本市徐汇区承接的“公共文化服务评价考核体系研究”和嘉定区承接的“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体系研究”两个国家课题研究项目,上海充分依托课题组专家,将课题研究与示范区的创建工作紧密结合,圆满完成国家课题,课题研究成果被文化部评定为“优秀”。

  徐汇区将公共文化机构、重大文化项目及政府文化服务等纳入绩效考核评估体系,在全区覆盖试点评估,发挥实践基地作用,最终形成集创造性、操作性和指导性为一体的绩效考核评估体系,顺利完成“公共文化服务评价考核体系研究”课题。下半年结合区政风行风建设,开展公众满意度测评,把“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考核”内容进行指标细化,作为徐汇区委《2012地区系统绩效考核方案》的重要内容,切实提高工作实效。

  嘉定区积极完成“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体系研究”国家课题任务,结合嘉定区创建实际开展制度设计工作。先后制定了“嘉定区村居委综合文化活动室设施配置的实施意见”、“嘉定区文化广场建设与管理的指导意见”、“嘉定区百姓说唱团管理办法”、“关于嘉定区群众文化团队评估定级办法”、“嘉定区公共文化服务测评办法”及“关于嘉定区文化事业经费投入标准的实施意见”等配套制度。通过配套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文化资源供给的长效机制。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效能进一步提升

  “十一五”末,上海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基本完成,2012年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不断丰富配送内容,提升服务水平,扩大覆盖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一)公共文化场所免费开放向纵深发展

  2012年,市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市区两级公办美术馆均已实现免费开放、基本项目免费服务,全市120家博物馆、纪念馆和陈列馆中,也有80多家实现长期免费开放。努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使公益设施更好地服务社会成为今年工作的重点。

  经费投入有保障。上海形成了市区两级专项资金投入和管理的长效机制,并设置奖励资金促进免费开放后的服务提升。上海通过“民办博物馆扶持资金”,紧紧围绕“扩大宣传普及”和“业务能力提升”两大核心内容,加大对民办博物馆的扶持力度。

  创新服务有成果。2012年,上海积极引导各公共文化场所贴近观众的文化需求,精心策划更多更好的服务项目、引入更多更新的服务样式。进一步健全规章制度、明晰服务内容,形成与免费开放相适应的运营管理机制。市文物局通过对“上海博物馆对口帮扶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试点项目的案例分析,积极探索支持民办博物馆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和长效服务机制。

  (二)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面展开

  下一代广播电视示范网建设成果显著。市政府积极推动郊县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等重大项目的立项。该项目作为部市合作项目,年内已完成郊区100万户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市郊各100万用户NGB建设,示范网逐步拓展至闵行、浦东、松江、宝山、青浦、嘉定等区,形成全市400万户NGB用户规模。NGB网络的建成将成为新媒体时代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力载体,从而进一步深化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信息化发展。

  数字图书馆建设全面展开。根据国家对数字图书馆的技术支撑环境要求,上海今年已全面完成包括网络与安全建设、自动化系统扩充、存储扩充、RFID接入等市区两级数字图书馆硬件升级配置。开展了数字图书馆课题调研,并制定数字图书馆虚拟网建设方案,推进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建设,建立本市数字图书馆资源库群共建共享机制。建成后的数字图书馆将拓展传统图书馆的内涵和外延,提升多样化的用户体验。上海市还将在数字图书馆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加快数字博物馆、美术馆和音乐馆的建设,进而将全市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内容集中在同一网络平台,打造城市公共文化数字云。

  搭建多渠道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发布平台。为提高公共文化信息市民知晓率,让市民实时、多维度地获取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信息,2012年,上海积极搭建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发布平台。一是整合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制作文化地图。为适应新媒体时代需求,在完成纸质版地图的基础上,同步制作了网络版文化地图和手机版APP应用程序,引导市民走进文化场所,并且先期推出纸质版“文化上海”系列指南(共8个主题)及《书香上海地图》2012版。二是借助现有的信息发布渠道发布信息。充分利用东方社区信息苑专网、社区数字家园网、人民日报电子报栏、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中央信息管理平台信息发布窗口、东方宣教中心手机短信平台、社区电子宣传栏等,发布公共文化服务信息。

  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中央信息管理系统正式上线。2012年2月14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中央管理信息系统”(一期工程)正式上线,现已实现对全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全覆盖。此套信息管理系统是全国首个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日常业务管理系统、互联网平台、活动人群信息管理系统三大板块,通过活动中心信息员的服务信息录入、活动人群刷卡统计等方式实现各级主管单位对活动中心数据的实时采集、动态分析及决策管理。

  (三)“东方系列”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送亮点凸显

  市级文化资源配送系统依托以“东方系列”为主体的资源配送平台,采用“资源整合、百姓点菜、政府买单、区县联动、按需配送”的方式,为社区、农村提供节目、讲座、教育培训、数字电影、文艺指导等服务,提升了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内容。

  2012年,“六个东方”积极创新配送模式、提升服务,成效明显。东方宣传教育服务中心创新派送模式和演出模式,积极开展军队和地方演出团体“双进”活动,以“社区故事汇”活动为案例将各地社区居民与群众文化内容直接融入同一剧目演出。东方社区信息苑努力创建“一苑一品”,在标准化、专业化服务的基础上,增添了与各社区特色文化相结合的个性化服务。东方讲坛根据郊区县群众需求,组织专家学者深入郊区县举行近200多场新农村建设讲座。东方社区学校指导中心以校长研修为突破点,突破社区学校在理论研究、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发展瓶颈,推动社区学校公共文化服务的再提升。东方艺术指导中心在原有三级网络的基础上,增设了居委级用户,使原有派送网络覆盖到居委的文艺团队,并实现了各级单位自主管理。东方永乐农村数字院线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快向中心城区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延伸服务。

  据统计,东方宣传教育服务中心全年共实现配送文艺演出2071场、各类物化类资源29万件、经典艺术讲座41场,受众达50万人次,配送宣教短信858139条,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培训14033班次,学员308780人次;截至11月底,东方社区信息苑开展公益培训14549场,公益活动38502场,服务总人次达到15万人次;东方讲坛已举办各类社科普及讲座1227多场,直接受众达20万人次,二次传播受众超过2500万人次;东方社区学校指导中心,培训课程数量突破1200多门,开展各类培训活动近5500场,常年在校学员超过35万;截至9月底,东方艺术指导中心已对全市203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以及2957家单位的3752支业余艺术团队派送了25066人次的指导,辅导73万人次,同比增长14%;东方永乐农村数字电影院线今年新增街道社区放映点6家,全院线为闵行等七区1县行政村的数字电影放映共选购影片748部,共放映影片78297场。

  (四)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不断拓宽

  广大市民享受公共文化内容进一步扩展。公益性演出和低票价工作取得成效,更多市民有机会走进艺术殿堂,近距离观赏高雅艺术和优秀民间艺术。2012年,本市10个公益性演出定点剧场、2个非定点剧场以及2个少儿戏剧定点剧场共举办公益性演出300余场,演出门类齐全,新增演出品牌受到观众欢迎。

  在沪农民工的基本文化权益愈加丰富多彩。进一步加大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向农民工开放的力度,提高社区面向农民工的服务能力;开展农民工假日免费电影放映活动,2012年共在77所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内放映免费电影约220余场,观看人次近13000人次;启动“上海市万名农民工网络直通车”,在全市东方社区信息苑推出知识培训等活动;在国际艺术节期间举办上海农民工欢乐节,把丰富的文化产品送到农民工工作、学习、生活的场所。

  特殊人群享受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力度加大。全市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做到无障碍进出;大部分图书馆设有少儿图书阅览区;部分图书馆设有盲人阅读室,开展人性化服务;为全市7万多智障人士建立了200多个“阳光之家”。针对老年人群,分别从匹配为老服务功能、拓宽免费开放服务、提升老年人文化资源供给、加强主题创作中满足老年人需求等方面提升为老公共文化服务品质。

  职龄人群积极踊跃参与公共文化活动。通过建设24小时自助图书馆,指导、鼓励各文化场所延长服务至周末和晚间,根据职龄人群需求开发适合其参与的项目等,引导职龄人群参与到公共文化活动中来,进一步丰富和引领职龄人群的文化休闲生活。

  四、公共文化活动在创新中蓬勃发展

  (一)持续提升公共文化品牌活动

  通过不断整合资源,提升内涵,2012年上海各类群众文化品牌活动的社会影响力日益扩大,凸显与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相匹配的文化品牌效应。第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充分挖掘城市文化底蕴,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注重设计开发新领域新项目,开展多层次的国内外文化交流,扩大受众群体。本届艺术节期间,共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652项,推出各类演出、展览、展示、论坛共计2230场,有来自5大洲19个国家的5764支团队参加演出,吸引观众445万,真正实现了“人民大众的节日”的预期目标。第29届“上海之春”群文活动注重推广交流、引导和鼓励参与、推动和扶持原创、发现和培养人才,围绕“唱我心声,舞动风采”主题,在全市开展50余项群文创作、展演等活动,164件新人新作参与了包括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作品在内的展评展演,数万名群文骨干演绎了音乐舞蹈的魅力,更有不计其数的上海市民、游客通过各种渠道感受音乐节的缤纷韵致。2012上海书展倡导名人“大家”牵手百姓“大家”,460余项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100多场名人大家荟萃的高端论坛和文化讲座,700多位海内外嘉宾,32万读者参与,打造了不同层次读者和作家“零距离”接触的平台;继续举办上海国际文学周等活动,推动城市阅读新风尚;首次推出实景版理想书房,鼓励人们重返书房进行“深度阅读”;努力打造“书香静安”阅读文化示范品牌;引导17个区县组织开展各类全民阅读活动,将“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理念送入千家万户。“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将读书节活动融入上海书展,成功实现与上海书展的资源整合、品牌对接,与新闻出版局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对接,使“书香上海”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进楼宇、进军营系列读书活动成为读书节、“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的重要一环,共同营造“全民阅读”氛围。读书节共开展43项活动,参与对象涵盖各行业职工、各类社会群体。

  (二)喜迎“十八大”,全市群众文化活动持续繁荣发展

  2012年,围绕迎接党的“十八大”,群文活动依托“城市文化广场”,全方位打造“百姓大舞台”,统筹安排“周周演”活动,在全市、各区县、各社区蓬勃开展,形成全城效应,为迎接党的“十八大”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9月,上海市委宣传部、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市文广影视管理局主办,上海市群艺馆及各区县文广局承办的大规模“伟大时代·风采上海——上海市喜迎十八大群众文化主题系列活动”陆续展开。活动共推出广场展演、新品佳作、市民艺术、主题创作、民间民俗、社区文化、农民工文化等八大系列活动。中秋和国庆小长假期间共举行了1500余场次的群文活动,营造了浓郁的喜庆氛围。2012上海市民间民族民俗文化博览会汇聚15个省市民间艺术品4000余件;“倾听上海”主题故事创作讲演大赛在全市范围进行获奖作品巡讲、并编印发行《上海故事》特辑;2012上海市民艺术大展共收到作品2300多件,举办多个专题展览,地点由一点变多点,进一步扩大参与面和影响力。

  (三)以喀什上海文化周为抓手,不断促进沪疆两地文化交流

  上海文化援疆以打造“我们喀什好地方”文化周活动品牌为抓手,深入开展援疆工作、展示援疆成果,进一步扩大援疆队伍、丰富援疆内容。2012年喀什上海文化周开展了三大板块共计十一项文化活动:一是汇聚上海表演艺术界众多名家的大型主题文艺晚会;二是沪喀两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上海书展”喀什专场、“我眼中的喀什--上海”摄影展等文化展览精彩纷呈;三是开展包括“春雨工程”上海文化志愿者边疆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共建、解放报业集团“文化讲坛”喀什讲座等在内的多层次文化交流。喀什上海文化周活动受到了喀什各族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响应,直接参与文化周活动的群众累计达5万多人次。通过喀什上海文化周的成功举办,进一步促进了沪喀两地的文化交流,加深了两地之间、民族之间的沟通和了解。

  五、公共文化各项管理机制日趋健全

  (一)公共文化保障机制取得新突破

  上海市首部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地方性法规出台。11月21日,市人大常委第37次会议表决通过《上海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将于2013年4月1日起施行。《规定》是国内首部面向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地方性法规,对于提升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保障人民群众享受基本文化权益、推进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各项公共文化服务规范性文件陆续出台。2012年,上海出台了《上海市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扶持资金管理办法》和《上海市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引导目录》,引导、扶持实体书店良性发展;对已颁布的《上海市公共图书馆行业服务标准(试行)》进行了修订,推动图书馆的发展更适应新需求;出台了《关于加强上海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档案工作和档案文化服务的意见》等文件,对丰富社区公共文化资源、发挥档案工作在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专项资金加大扶持力度。安排“上海市公益性演出专项资金”和“上海民办博物馆扶持资金”各1000万,鼓励公益性专场演出和营业性演出低价票,推动民办博物馆免费开放。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发展实体书店,优化出版物发行网点布局规划,打造出版物发行网点服务体系。

  (二)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通过制定优惠政策,进一步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公共文化服务实体;积极培育与扶持文化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二是加强政企合作。江宁等街道组织辖区内文化单位建立社区文化资源联盟,为社区居民和群众艺术团队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市文广局搭建平台与万科合作开展社区文化周活动,并以此为案例深入探讨政企合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模式;三是公共文化社会化专业化管理模式得到推广。推进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确立法人主体,落实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作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可享受的优惠政策,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推广社会化专业化委托管理模式,培育发展了一批具备社会化和专业化管理资质的文化机构和组织;四是探索建立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民主管理机制。推动社区建立由社区居民、群众文艺团队代表等参加的民主管理机制,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社区事务管理的良性机制。如打浦桥等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立“重大事务民主协商”的决策机制和多方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嘉定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成立“聚乐轩”群众文化志愿者管委会等;五是上海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协会成立。6月13日,由全市近200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共同组成的上海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协会正式成立。协会以交流、服务、奉献、共赢为宗旨,努力实现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交流和自我提升,从而有利推动全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升。

  (三)公共文化多维监管评估机制日趋成熟

  2012年,上海初步建立了行政管理部门、社会第三方、广大市民和媒体等共同参与的多维监管评估机制。一是全面实施公共文化设施登记工作,建立起完整的基础数据库。登记范围包括全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二是委托市民巡访团每半年开展一次以市民满意度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文化设施暗访工作,并邀请媒体对市民寻访团暗访的评分结果进行广泛报道。三是全面完成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中央信息管理平台项目建设工作。信息化监管手段得到完善。四是委托第三方机构建立“一月一点一查”的全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日常巡查机制。此外据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调查显示,在过去一年中,近四成市民参与了社区文化活动,市民总体评价较满意。

  (四)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公共文化从业人员培训全面展开。公共文化从业人员岗位轮训和业务培训全面展开。2012年已分层、分级、分类完成了三轮培训。分别对各区县常委宣传部长、分管区领导、文化局局长及市区两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负责人,全市已建成的182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主任,全市17个区县27个文化馆的60位馆班子成员进行了培训。

  文化志愿者管理制度不断完善。逐步在全市公共文化设施中建立志愿者服务基地,完善招募、培训、管理、保障、激励等系列制度。2012年的亮点,一是中华艺术宫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建立美术专业志愿者队伍,共有800名社会人士成为两馆首批美术专业志愿者,从事两馆的艺术品讲解、教育活动协助等志愿服务。二是上海图书馆系统文化志愿者服务项目进一步深化。上海图书馆志愿者服务队现已拥有个人志愿者1100余名,团体志愿者70余个。每年共有6000多人次的志愿者参与读者咨询、图书整理、助残服务等活动。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开发齐驱并进

  (一)持续推动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两大工程

  推进非遗记录工程。2012年编辑出版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分卷10部;启动《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第二辑)编辑工作;摄制播出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系列高清专题片10部;完成了京剧、越剧、淮剧、江南丝竹等国家级项目中10名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数字化采录工作;启动《上海市本土民间文学资料丛书》的资料收集和前期调研工作。

  完善非遗信息化工程。完善“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建设,启动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子地图绘制工作;创建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上数字博物馆和网上数字信息服务中心;优化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管理平台各项功能,做好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工程的对接。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三个突破”

  试点进行非遗项目开发与利用。出台《关于开展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举办“海派旗袍”项目展示推广活动;举办首届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拍卖会,曹素功传世老墨、紫檀雕刻、海派紫砂艺术、朵云轩木版水印技艺、三林刺绣等16项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的114件精品力作亮相拍卖会,拍卖金额达到774.4万元。

  广泛吸收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工作。2012年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博览会恢复办展,吸引观众3万多人次;举办2012年中华元素创意作品系列征集活动;将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行业协会、民办非企业等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认定范围;研究制定针对社会力量举办非遗活动的有关指导政策。

  “非遗走出去”工程取得突破。在2012年韩国丽水世博会等国际平台上集中展示了“上海剪纸”、“上海面人赵”等一批本市优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推动象牙篾丝编织、周虎臣毛笔制作技艺、曹素功墨锭制作技艺,以及海派玉雕、海派旗袍制作技艺等项目先后赴北京、深圳等地参加全国性展示活动。

  (三)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础工作

  进一步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出台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传承基地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评审认定了113名第三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举办2012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成果展、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现场交流会、上海学子非遗展馆行和上海市江南丝竹比赛等百余项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营造了全民参与非遗保护的良好氛围。

  2012年上海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十二五”期间,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心已从设施网络建设逐步转向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进一步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性、均等性、普惠性。下一步,上海将进一步整合社会各方资源,以政府为主导,公共财政为支撑,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设施越发完善、内容更加丰富、活动异常精彩、品质较大提升、服务彰显人性、管理不断创新,逐步建成一个与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上海市文化事业管理处

  上海文化研究中心

  201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