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579-85415333
电话:0579-85415444
电话:0579-85415525
电话:0579-85415888
电话:0579-85415568
4月27日下午,在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会的“小微文化企业发展论坛”上,来自文化部、财政部、国家统计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有关领导从宏观层面,就新常态下,小微文化企业的发展现状、政策环境、机遇挑战、前景方向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解读。
适应新常态凝聚微力量推进小微文化企业快速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小微文化企业有着重要的意义。小微文化企业是实现我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人民群众文化创新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保持和发展当代中国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载体,还是文化领域广大创业者实现梦想的广阔舞台。
目前,我国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时期,经济形态、分工、结构正在发生深刻转变,大众创新创业将成为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引擎。这对小微文化企业发展而言,可以说是正逢其时。
今年,文化部将着力从六个方面推动小微文化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以推动政策落实和提升政府工作水平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以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及品牌塑造营销水平为重点,进一步支持文化领域创新创业和小微文化企业发展;以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为重点,进一步优化小微文化企业创业发展环境;以鼓励金融创新、拓宽融资渠道为重点,进一步缓解小微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以谋划“十三五”时期小微文化企业发展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对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工作的指导;以营造文化领域创新创业和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同时,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在文化产业工作中还是一个比较新的业务领域,还有很多困难和问题需要去应对、去解决。文化部将与有关部门一起,积极把握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趋势,主动作为,为小微文化企业营造一个鼓励创业、尊重创新、支持发展、包容失败的良好发展环境,推动我国小微文化企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形成我国大中小微文化企业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大好局面。
财政部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董德刚
中央财政将进一步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
小微文化企业是技术创新的源头,是社会创业的主体,是文化产业发展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然而,当前小微文化企业的成本上升、融资困难等问题依然突出,迫切需要国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
从财政角度来看,小微文化企业面临的困难具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如在经营理念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市场规律不了解,对现代企业管理不熟悉;在金融知识方面,还存在无形资产价值不高,知识产权保障体系不完善、与金融机构衔接有待加强等问题;在人才支撑上,人才匮乏造成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难以开发出适应市场变化需求的新产品、新服务等。
围绕发展壮大小微文化企业这一主题,接下来,中央财政将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努力提高政策科学性、精确度,将结合不同类型、行业等特点,研究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让更多的小微文化企业从中获利;创新财政投入方式,着力破解共性的、突出的问题,比如小微文化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将鼓励企业更多地运用金融工具、借用金融资本力量来发展壮大;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确保企业轻装上阵。
国家统计局社会科技和文化产业统计司副司长关晓静
小微文化企业是我国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
小微文化企业是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小微文化企业单位数量多、分布广、吸纳就业能力强,但企业经营能力弱、地区发展不均衡。
我国小微文化企业单位数量多,是文化企业的构成主体。2013年末,全国共有小微文化企业77.3万个,占全部文化企业的98.5%。其中,小型企业16.8万个,占21.4%;微型企业60.5万个,占77.1%。
小微文化企业的行业分布广,多数汇集在服务业。分行业来看,小微文化企业广泛分布在文化及相关产业所涉及的120个行业小类中,其中,文化服务业小微企业为47.8万个,占全部小微文化企业的61.8%。而按文化产业行业类别分,小微文化企业数量排在前4位的行业类别分别是: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23.9万个)、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12.9万个)、文化用品的生产(11.1万个)和文化休闲娱乐服务(10.7万个),这4个行业类别的企业数占全部小微文化企业的75.7%。
同时,我国小微文化企业的构成多元化,私营企业占比超四分之三;就业吸纳能力强,为我国提供了六成以上的就业岗位。此外,小微文化企业的发展不均衡,东部地区优势明显;经营能力弱,内资企业处于相对劣势。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政策规划处处长张海鹰
新常态下小微企业挑战与机遇并存
小微企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对技术创新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它可以解决大量的就业,是民生的需要。同时,也是转型发展的中坚力量,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然而,在新常态下,小微企业面临着普遍经济下行压力的挑战,如订单不足,竞争压力增大;人员、原材料、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居高不下,招工难、用工贵,融资难、融资贵;普遍存在能耗高,产能过剩等问题。因此,我们要认清形势,同时也要客观的对待。
当前,国家重视小微企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扶持政策;互联网带动下的新经济,以及为满足人们个性化需求带来的新变化等,这些大环境的变化,都为小微企业创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因此,小微企业要紧抓机遇,发挥变化灵活的特点,通过转结构、转方式,依靠创新驱动,突破现有格局,形成新一轮增长。
就文化追求来说,小微企业应该成为文化传承和发扬的重要载体,通过挖掘和创造,把文化融入产品,融入管理,融入创新生活,致力开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时代。
重庆市文化委员会文化产业处处长陶宏宽
营造良好产业生态帮助小微文化企业书写创新发展大文章
目前,重庆市共有文化企业6.37万户,其中小微文化企业达到5.11万户,占总数的80.3%,对增加值的贡献率达60%以上。小微文化企业能够发展壮大离不开我市的主动作为,把小微文化企业纳入到全市的发展战略。
增添措施,为小微文化企业开启创业之门。积极放宽市场准入,实行小微企业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和先照后证制度;加大创业融资支持,做到“创业者自己出一点,加上财政补一点、税收返一点、金融机构贷一点”;强化创业指导,聘请知名学者、专家、企业家成立小微企业创业导师团,成立小微企业创业指导站,聘请创业指导员,为创业者免费提供创业培训等。
突破瓶颈,帮助小微文化企业茁壮成长。通过代帐服务、租金补贴、水电补贴和设备补助,着力为小微企业减轻运营负担;鼓励金融机构为小微企业融资,鼓励小微企业科学运用金融工具,鼓励金融中介机构参与小微企业融资,着力化解小微文化企业融资难;在文化产业项目扶持上,向小微文化企业适当倾斜;开展“以大带小”帮扶活动,从人才培养、信息共享、管理指导、业务分包等方面帮扶小微文化企业成长;推动政府采购向小微文化企业倾斜,定期组织小微文化企业参加国内重要展会和论坛,给予补贴,为小微文化企业搭建发展平台。
突出特色,通过政策引导、业主主导、消费驱动、资源吸附、产业链带动、校企合作、网络孵化等七种模式,发展小微文化企业优势集群。
南京市文化投资控股集团总会计师边晓红
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南京模式”
融资是小微文化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瓶颈之一。近几年各级政府出台了一大批文化金融政策,文化金融合作的难点,不是缺政策,而是缺乏专业性的操作力量去有效推动政策的整合、转换和落地。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文化轻资产很多人看不懂,想去投入,但是投入和风险不匹配,配套的不健全使得金融机构望而却步。通过调研,我们认为,搭建一个平台,针对问题的导向先行先试,优化整个区域的文化生态圈,是破解小微文化企业融资难题的路径之一。
2013年11月,南京市组建了全国第一家具备综合功能的文化金融服务中心。在操作过程中,中心围绕顶层设计系统化、综合服务平台化、金融工具专业化、政策保障持续化四个方面做好工作,纵向落地、横向对接,构建了一个立体合作网络,打通了文化金融政策落地的“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成为推动政策落地的转化器;整个运作方式通过市场机制来推动,通过中心探索组织创新,使之成为拓宽资源的粘合剂;中心发挥资源整合、金融支持、业务交流、产业协作等方面的作用,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中心始终将文化金融合作纳入全市文化产业工作大格局,为全市广大文化企业提供线上线下综合服务,构建文化金融合作的生态圈。
重庆市南岸区微型企业孵化基地主任张莉
创新服务平台助力小微文化企业
重庆市南岸区微型企业孵化基地于2010年12月建成,现有在孵企业135户,主要为微电影制作、软件设计、广告设计、咨询服务等文化创意类企业。基地孵化企业47户,孵化成活率达到90%以上,累计提供就业岗位近3000个,年产值1.2亿元。
基地以南坪孵化基地为核心,拓展成立了1个文化创意创业园和13个社区小微文化企业工作站,以点带面、示范带动。以N18文化创意创业园为例,N18吸引了40家文化创意企业入驻,就业人数达1500余人,年产值2.2亿元,已成为广告设计、微电影制作等小微文企的聚集地。基地联合工商、税务等部门和创业成功人士、专业人才40名,成立“创业专家服务团”,开展项目开发、方案设计、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后续指导等专题咨询服务。除此之外,基地还为18家在孵企业争取到各类经费共计300余万元,并购买部分公共文化服务,引导企业逐步向市场化发展。
深圳市聚橙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耿军
小微文化企业成长路径与经验启示
任何一个小微企业都希望企业能在经营过程中逐渐地发展壮大,那到底怎么样才能发展壮大呢?在发展过程中又会有哪些经验、体会和教训?以“聚橙”的发展过程为例,希望能给大家做一个分享。
2007年的“聚橙”是一个活动管理的平台,但是作为平台型公司,“聚橙”的资源远远不够,人力、财力、物力方面的支撑也十分有限。2008年,“聚橙”转型成为一家票务公司,经营电影、演出、体育、展览等票务业务,发展十分迅猛,但是由于票务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聚橙”在这一时期并没有赚钱。2009年“聚橙”开始跨界涉足演出经纪,自此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演出经纪业务在全国快速扩张,在全国超过50个城市都主办或合作过各种演出。2011年“聚橙”开始采购海外项目,仅这一年的1000多场演出中,有一半是公司从海外采购的。2012年,移动互联网开始发展,“聚橙”又顺应时势开发了APP,并上线微信。2013年,“聚橙”开始制作儿童剧,2014年又进入了剧院管理行业,目前在连锁剧院管理行业内排名全国第二。今年,“聚橙”正在进行全产业链的布局,争取能够做到演出衍生品设计、销售、音乐剧制作、演出设备租赁等演出产业链的全面开花。
分享“聚橙”的案例,我真正想表达的是,现在的商业模式是需要不断地进行摸索的,时代在变,我们的商业模式也要不断改变,因为战略是一切企业发展的基础。
(摄影:见习记者吴江英)